阿閦佛


叁拾叁   閦佛寳像


不動如來,音譯“閦”,意為“不嗔恚”。密宗五方佛之一,代表法性不變,居第二佛土,名東方喜悅淨土,轉嗔心煩惱,淨識蘊,成大圓鏡智。其下方為降三世明王,可降服大自在天。

閦佛在因地時,受大日如來的開示而萌發“對衆生不起嗔恚”的誓願,經過累劫的修行,終于在東方的阿比羅提(妙喜)世界七寳樹下成佛,佛刹名為“善快”。由於他的願力所感,這一佛刹中沒有三惡道,大地平正柔軟,一切人都行善事······環境極其殊勝。因此閦佛也被稱作“救度三塗苦佛”。

降三世明王又名“月黡尊勝三世王”。密教五大明王之一,位於東方。“貪、嗔、痴”謂之三世,降伏之,故雲“降三世”;又降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貪、嗔、痴,故雲“降三世”;又降伏三界之主,故雲“降三世”。


·批註: 閦佛所轉之嗔心煩惱又名嗔恚、嗔怒、恚、怒,是對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。《華嚴經》云:“一切惡中,無過是嗔,起一嗔心,則受百千障礙法門。”所以,《正法念處經:觀天品》載:“嗔怒如毒蛇、如刀、如火,智慧之人,應以忍滅嗔。”其實,對治嗔心的方法,不外以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的慈悲心來化之,猶如“贈禮不受,物歸原主”,也就是所謂“不以嗔報嗔,不嗔勝於嗔”。閦佛的形象特徵是,左手結禪定印,右手結期克印。其寶座由八只大象所擡,大象被認爲是力氣最大的動物,在此比喻“嗔”於諸煩惱中為最強,閦佛安坐其上,代表此尊可征服、平定、轉化衆生最強之“嗔恨”煩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