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佛概述

諸佛(29—39)


佛,意譯為“覺者、知者、覺”,覺悟真理者之意。亦即具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,成就正等正覺之大聖者,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。用現代的話來説,是一個對於宇宙、人生徹底明白的人。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爲“一切智人”或“正遍知覺者”。佛教與耆那教都以“佛陀”尊稱他們的創始人,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真正解脫的人。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號,歷代祖師所闡述“如來十號”皆依《佛説十號經》之經義。此十號分別為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世間解、無上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


“佛”和漢語中的“聖”、“賢”等詞有相近之處,但當時譯經者認爲漢語中“賢”“聖”均不足以形容佛的覺悟和修行,所以在漢語中創造了“佛”字。佛教裏的“佛”與其它宗教的至尊完全不同,並非特指某一個人或神。從“相”的角度,依時間有竪三世佛,即過去佛(燃燈佛)、現在佛(釋迦牟尼佛)、未來佛(彌勒佛);依空間有橫三世佛,即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、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、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;依“理”有“法、報、化”三身佛,即毗盧遮那佛、盧舍那佛、釋迦牟尼佛等等。但是,若從“法”的角度,在在處處皆有佛,我們所處的這一“賢劫”中就會有千佛出世,就連一切衆生其實也都是“因地”上的佛,正如“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。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”


張勝溫所繪《大理國梵像卷》中85及丁觀鵬所繪《法界源流圖》中29皆刻畫《人王般若佛會》(張卷畫面同而無題),畫面皆出自《佛說人王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典故;且畫面上世尊以薄絲袈裟示人,上有万佛圖案裝飾,形象很是獨特;其下方有大理國王及其眷屬聼法。《寳像無相圖》為盡量避免如張卷及丁卷中所表露出的“皇權色彩”,在已完成此《人王般若佛會》的情況下,最後還是忍痛刪減之。


丁觀鵬所繪《法界源流圖》中33及張勝溫所繪《大理國梵像卷》中82為《南無郎婆靈佛》,出處不祥;丁卷34及張卷83為《南無喻城世尊佛》,均似出自《法華經:化城喻品》;丁卷35及張卷84所繪《南無大日遍照佛》,其與丁卷36及張卷104所繪《南無毗盧遮那佛》實為同一尊;丁卷38及張卷77所繪《南無旃檀佛》,一說,“旃檀造像”為佛像之始,又說,旃檀佛於眾佛中排位最後。為疏通法義,於《寳像無相圖》中,將此處五尊佛像一併刪減,以密宗“五方佛”取而代之。


《寳像無相圖》中,特將丁卷77張卷68-72所繪《藥師琉璃光佛會》以及丁卷78張卷73-76所繪《藥師佛十二大願》位置前提至諸佛部分,使丁卷畫面中的兩個中心於《寳像無相圖》中合二爲一,更加利於法義的表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