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釋天


   帝釋天寶像


帝釋天乃佛教護法神,“天龍八部”之一,居須彌山頂善見城。據諸經論所載,原為摩伽陀國婆羅門,譯曰:“釋迦提桓因陀羅”,“釋迦”是姓,“能”的意思;“提桓”是“天”的意思;“因陀羅”是“帝”的意思;合起來即是“能天帝”、“天帝”。在古印度,“帝釋”是大神,由於修佈施等福德,遂升忉利天,且成爲三十三天之天主,是眾天神的領袖。《阿彌陀經》上所說“釋提桓因”就是這位帝釋;在《楞嚴咒》中所說“南無因陀羅耶”也就是帝釋天。他雖然在天上作天主,但在佛教中是一位護法。佛教傳入中國后,帝釋天在形象和民間信仰上逐漸與道教的玉皇大帝相融合。

根據佛教宇宙觀,從“慾界”到“無色界”,由下至上而論之,一共有二十八重天;其中包括慾界六重天、色界十八重天、無色界四重天。帝釋天所主宰的“三十三天”實為慾界第二重天,梵名“忉利天”,譯為“三十三”。其處位于須彌山頂,中央為帝釋天居所,四面各有八天,總共三十三天。其實這裡所講的“三十三天”是“忉利天”的三十三個區域,而非三十三層。


·批註: 佛教思想認爲,帝釋和人間的人沒有根本分別,他也有淫慾、飲食、睡眠這三种慾望,只不過不像一般俗人的慾望如此深重。因爲慾界衆生平日過着極爲享樂的生活,平均壽命又極長,而在這種“無憂無慮”的狀況下,天界衆生很容易產生“貪、嗔、痴”的顛倒妄想而背離正道,所以一旦臨到“天人五衰”的境界,反而很少有不墜入惡道的。因此,在“六道”當中,“天道”誠然只有樂沒有苦,但此“樂”也是有增有減、有生有滅的“無常”,並非究竟解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