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無資益金剛藏


陸拾玖   南無資益金剛藏寳像


此菩薩為密宗賢劫十六尊之一,處於北方四尊之第三尊,其名常出現於諸大乘經典中,且名號各有不同。於《華嚴經·第六會十地品》中,特擧為上首;於《大日經卷·一具緣品》、《諸佛境界攝真實經·卷上》以及《無量壽供養儀軌》中,皆名為金剛薩埵;於《文殊寶藏陀羅尼經》中,則指文殊菩薩;於《理趣釋·卷下》,指虛空藏菩薩;於《略出念誦經·卷三》中,為金剛寳、金剛利之異名;於《三卷本教王經·卷三》中,稱爲金剛寳;又據《陀羅尼集經·卷七》中所載,金剛藏為金剛薩埵之化身。

金剛藏意譯為“金剛胎”,密號“持教金剛”、“立驗金剛”。《十地經論·卷一》中載:“何故名金剛藏?藏即名堅,其猶樹藏,又如懷孕在藏,是故如金剛,名金剛藏。是諸善根,一切餘善根中,猶如金剛,亦能生成人天道行,諸餘善根所不能壞,故名金剛藏。”


·批註: 同一神祇,雖於諸經典中,其名各有不同,但其所表之意卻無甚差別。所以,與其“依相而觀”妄生混亂,倒不如“依義起修”解脫煩惱。金剛藏性,大而無礙、小而無内、擎而不上、抑而不下、窮盡三際、遍滿十方,為諸佛之妙心。一切法皆不離佛心之外,不離法界心之外而存在,不離一佛界之外而另有一法界。於万法本體,非自想、非他想、非自相、非他相、非共相、非因緣相、非自然相、乃法爾如是相、非斷滅、非常住。依真諦,能藏、所藏皆不可得;依俗諦,無量種剎依正歷然,有自它的差別,但同體而非一、同體而非異,無二無別,同入不二法界、同入一真法界,此為“金剛藏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