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嵯耶觀世音


貳拾陸   阿嵯耶觀世音寳像


“阿嵯耶觀音”一詞最早出現在繪於公元899年的《南詔圖傳文字卷》中,其中記載:保和二年(公元825年),一位從西域來到大理名叫‘菩立陀訶’的和尚問,“吾西域蓮花生部尊阿嵯耶觀音從藩國行化至汝大封(白)民國,如今安在。”於是,在阿嵯耶觀音的點化下,南詔國建立了。南詔第十一代國王“隆舜”十分信奉阿嵯耶觀音,用黃金鑄造了108尊觀音像,讓國人供養,還把國號也改爲“嵯耶”。這是雲南白族地區所獨有的觀音形象,其特點為細腰,故亦有“細腰觀音”之稱。在大理佛教中,衆多的觀音形象皆變化出自此尊。

“阿嵯耶”是梵文Acarya的譯音,其意為:“規範正行”,是對可矮正弟子行爲,爲其軌則、師範的高僧之敬稱,在此有“聖”的意思。所以阿嵯耶觀音即是大理的“聖”觀音。崇聖寺所崇之“聖”就是阿嵯耶觀音。他是最早進入雲南傳播佛教的西域蓮花部尊菩薩的化身,經歷了千難萬險,終于使佛教成爲南詔大理國普遍崇奉的第一宗教。


·批註: 阿嵯耶觀音形象大多上身袒露,或僅披一件輕紗,以顯其“細腰”特徵。一切可見的佛菩薩形象皆出自人爲的意會,但同時也可理解為諸佛菩薩無盡的化身。故《寳像無相圖》中所繪此觀音形象,上身加穿一件雲南蠟染服飾,以此展現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傳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