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拾捌 文殊問疾寳像
釋迦牟尼應五百長子之請,在毗耶離城中的底羅樹園説法。前來聽衆弟子八千人、菩薩三万二千人,而維摩詰卻示疾不往。釋迦牟尼希望派一位弟子前去問疾、請安。於是分別讓舍利弗、目犍連、須菩提、阿難以及彌勒菩薩、光嚴菩薩、持世菩薩、善德菩薩等去一趟,結果誰也不肯去,理由是畏懼維摩居士的神通辯才。最後佛陀只得派智解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去問疾。同去的還有許多比丘、菩薩、天神,他們都想去聼聼這不平常的談論。果然,維摩詰示疾説法、應機化導,與文殊菩薩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思辨性論理對答,成爲佛門的一次盛會。
此次盛會之重點在於開示“不二法門”。三十一位菩薩擧了許多對立的概念:生與死、垢與淨、罪與福、善與不善、為與無爲、我與無我、明與無明等等。眾菩薩認爲,消滅了這些對立面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即可入“不二法門”。文殊菩薩最後總結說,於一切無言無說無示無識、離諸答問,是為不二法門。說罷,問維摩詰,您覺得如何。此時維摩詰默然以對。文殊菩薩嘆道,好啊,連文字語言都沒有了,這纔是真正的“不二法門”。
三十一位菩薩通過把“二見”合為“一見”,即消除對立的方法,來説明什麽是“不二法門”,這屬於“以言遣言”;文殊菩薩“以言遣無言”,以言説顯不可說,雖進了一步,卻仍然隔了一層,以言語來説明“不二”,猶如“因標指月”;維摩居士則以“默然”來表示不可說之圓融法理,更是生動的表達了“不二法門”的境界。佛法的最高境界,總是“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”的,這也可算是佛陀時代的“禪”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